• <fieldset id="8km68"><delect id="8km68"></delect></fieldset>
    <li id="8km68"></li>
    <small id="8km68"></small>
  • <table id="8km68"></table>
  • <strike id="8km68"></strike>
    <bdo id="8km68"></bdo>
  • 国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性夜夜春夜夜爽夜夜,亚洲天码中文字幕第一页,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江西省第二十次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 一等獎(文學)推介

    來源:智庫建設與成果管理處  發(fā)布日期:2024-07-18 11:07   

    《聽覺敘事研究》

           由江西師范大學傅修延教授所著《聽覺敘事研究》一書,2021年3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聽覺敘事是指敘事作品中與聽覺感知相關的表達與書寫,對聽覺敘事開展專門研究,既是對視聽失衡現(xiàn)狀的一種理論反撥,也是人文學科“聽覺轉向”的邏輯必然。作為一種反彈琵琶式的手段,聽覺敘事研究有利于撥正視聽失衡導致的“偏食”習慣,讓敘事經(jīng)典散發(fā)出久已不聞的聽覺芬芳。

           該成果包括導論“聽覺敘事初探”與“聽與講”“景與聆”“聽之種種”“人之種種”“空間、閱讀與感應”等五篇,五篇統(tǒng)轄全書十四章。導論“聽覺敘事初探”交待研究的緣起、目的與任務等,第一編“聽與講”聚焦“聽”“被聽”“語音獨一性”和“人類為何要講故事”等基本問題,第二編“景與聆”介紹“音景”“聆察”“敘述聲音”等聽覺敘事研究的專用話語,第三編“聽之種種”討論敘事中的各種聽覺行為如幻聽、靈聽、偶聽、偷聽和因聽而悟等,第四編“人之種種”從“聽覺人”“二分心智人”等出發(fā)分析中西文化傳統(tǒng)中的視聽倚重,第五編“空間、閱讀與感應”探討敘事生產(chǎn)的聽覺空間、誦讀的作用與萬物之間的感應等。此外,該成果開篇和結尾還有說明研究意圖的自序與坦陳遺憾及不足的后記。

           該成果的主要觀點:(1)敘事即講故事,講故事之“講”最初是一種訴諸聽覺的行為。(2)正是由于這種歷史和個人原因,訴諸聽覺的口頭講述成為人們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傳播形式。(3)在筆頭敘事已經(jīng)大行其道之時,口頭敘事的影響仍揮之不去。萬變不離其宗,如果說敘事從一開始就是一種生產(chǎn)聽覺空間的行為,那么后世許多講故事的形式均在不同程度上沿襲了這種生產(chǎn),不管傳媒變革為今天的敘事行為增添了多少手段,從本質上說它們都未擺脫對原初行為的模仿。(4)仔細觀察文學史可以發(fā)現(xiàn),隨著環(huán)境噪音的增加與視覺霸權的建立,與聽覺感知相關的表達與書寫簡直是江河日下,時下敘事作品中視聽兩種感覺已經(jīng)失去了應有的平衡。這一研究除文學意義外,還有助于今人反思自己在感知內外世界上的諸多不足。

           成果價值

           該成果的主要理論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首次從感官倚重角度闡釋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二是首次從感知角度分析中西結構觀念的形成原因。三是首次從學理角度推翻了對中國小說非線性結構的訾議。四是在話語創(chuàng)新上,通過移植、吸收和熔鑄等手段,在研究中引入了一大批與聽覺有密切關系的概念范疇。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出版前,全書十四章以及導論和后記等均以論文形式先行刊出,受到學界關注,部分章節(jié)內容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據(jù)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不完全統(tǒng)計,作為論文的各章節(jié)被引總數(shù)高達六百余次。該成果自2021年出版后,被各類學術論文多次引用,董乃斌、趙毅衡、趙憲章、陸正蘭及尚必武等國內知名學者為此書撰寫評論性文章,高度肯定其在敘事學研究領域的原創(chuàng)性和開拓性。趙毅衡認為,該書“在文字、語言、視覺之外,為世界敘事學運動開辟了一個全新的亞體裁研究領域。”2022年11月,該成果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列入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推薦書目。

           作者簡介

           傅修延,江西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江西師范大學敘事學研究院首席專家,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會議評審專家,中外文論學會敘事學分會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要研究方向為敘事學與地域文化,專著《濟慈詩歌與詩論的現(xiàn)代價值》入選2013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專著《中國敘事學》(2020年斯普林格出版社英文版)和論文《元敘事與太陽神話》分別獲教育部人文社科獎二等獎與三等獎,論文《物感與萬物自生聽》(載《中國社會科學》)獲江西省理論成果獎,專著《聽覺敘事研究》2022年列入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推薦書目(2023年英譯申報被批準立項)。五次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重點項目與重大項目各一),八次獲得江西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

    《毛澤東“兩個發(fā)揚”論的理論目標與意義》

           由贛南師范大學周平遠教授撰寫的論文《毛澤東“兩個發(fā)揚”論的理論目標與意義》發(fā)表在《文學評論》2022年第5期,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的核心觀點和創(chuàng)新之處為:1936 年 11 月 22 日,中國文藝協(xié)會在保安成立。毛澤東在成立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以下簡稱保安《講話》)。1936年毛澤東保安《講話》“兩個發(fā)揚”,第一個“發(fā)揚”指向“蘇區(qū)文藝”,第二個“發(fā)揚”指向“左翼文藝”。“兩個發(fā)揚”不但通過對蘇區(qū)文藝和左翼文藝的系統(tǒng)整合,為即將創(chuàng)造并正在創(chuàng)造的延安文藝確立了目標、引領了方向,從而實現(xiàn)了中國蘇維埃時期革命文藝紅色基因的歷史性傳承、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而且還以歷史性和時代性、階級性和民族性、黨性和國性或中國性的辯證綜合,為1939年的“三個法寶”理論、1940年代以《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代表的“黨的文藝政策”和以《新民主主義論》為代表的“國民文化方針”,提供了極具原創(chuàng)性、生成性、動態(tài)平衡性和張力關系的理論范式和話語體系。毛澤東“兩個發(fā)揚”,成為從1929年古田會議《決議》到1942年延安文藝《講話》的中介和橋梁,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毛澤東“兩個發(fā)揚”,暗含或昭示了盡管中國蘇維埃運動正在轉型或已經(jīng)轉型,但蘇區(qū)文藝、左翼文藝的性質與目標,沒有改變,更沒有過時。質言之,蘇維埃并未退場,蘇維埃始終在場,蘇維埃首先在場。“黨校”和“黨軍”、“拿槍的軍隊”和“文化軍隊”、文藝的“黨性立場”“黨性原則”等等,無不體現(xiàn)了“黨的建設”在政策系統(tǒng)和話語系統(tǒng)中的絕對威權。正基于此,毛澤東“兩個發(fā)揚”不但成為“三個法寶”的歷史先聲,更成為延安文藝“工農(nóng)兵方向”的理論先驅。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該成果首次系統(tǒng)研究了毛澤東1936年的保安《講話》,深刻闡述了毛澤東“兩個發(fā)揚”論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填補了中國十年蘇維埃運動時期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和理論空白,為進一步深化毛澤東文藝思想和中國共產(chǎn)黨文藝思想研究,以及進一步拓展中央蘇區(qū)文藝和文藝理論研究,提供了鏡鑒。

           社會價值:該成果對于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qū)振興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qū)振興發(fā)展的意見》,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時所強調的:“贛南等原中央蘇區(qū)是中國共產(chǎn)黨最重要的治國理政試驗田,共產(chǎn)黨人的文韜武略都在這里試驗過、預演過”指示精神,“推進紅色基因傳承”“推動紅色文化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央蘇區(qū)文藝理論研究》(項目編號19AZD03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于《文學評論》2022年第5期發(fā)表。該成果被《文學評論》公眾號2022年9月23日第5期首篇推送,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23年第2期全文復印。

           作者簡介

           周平遠,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理論、西方美學史。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重點2項),其中完成3項,在研1項(重點)。出版學術專著《維納斯的歷程》《文藝社會學史綱》《維納斯藝術史》《從蘇區(qū)文藝到延安文藝》等6部,在《文學評論》《文藝理論與批評》《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100多篇。研究成果獲江西省理論成果獎、江西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二等獎、江西省高校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等10余項。

    《歷代釋家別集敘錄》

           由江西師范大學李舜臣教授所著《歷代釋家別集敘錄》一書,2022年12月由中華書局出版,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釋家別集”是指佛門釋子所撰詩集、文集或詞曲集,也是最能反映釋子才情與辭章的書籍。自東晉迄清末,以稿本、抄本、刊本等形式面世的釋家別集應在3000種以上,存世者有400余種。可惜的是,這些書籍絕大多數(shù)仍塵封于各級圖書館,學者不獲寓目,文獻學家亦很少關注,只是在一些相關書志中略有所及。該成果借鑒傳統(tǒng)書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敘錄了所經(jīng)眼的388種古代釋家別集,依時代先后,除著錄書名、撰者和卷數(shù)等要素之外,重點突出以下四個方面:(1)撰者生平考證。(2)考察版本概貌和傳播情況。(3)概述各集的基本內容,摘錄序、跋、目錄、正文和附錄。(4)撮述各書要旨,評價得失。

           該成果著錄的版本達700余種,眾多秘藏珍本、善本、孤本,得以首次披露。如,國家圖書館藏釋岳峙《采霞集》抄本、釋律然《西庵草》原稿本,上海圖書館藏釋古奘《虛堂詩集》刻本、釋行悅《呆翁和尚集》原稿本,日本國內公文書館藏釋寂傳《蕭鳴草》抄本等,皆系海內孤本,幾乎未見載其他任何書籍。該成果還廣泛稽考各種僧傳資料,旁涉史志、山志、總集、詩文集中的相關資料,考辨前人疏失,厘定了釋文明、釋克新等二十余名僧人的生卒年,并輯錄出梁佩蘭《蘭湖詩選序》、陳繼儒《風響集序》、沈德潛《息影齋詩鈔序》、洪亮吉《寒石上人詩序》等20余篇佚文。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作者還用簡約、精煉之語,力圖對每一名釋子創(chuàng)作的得失進行客觀、公允地評價。例如,評釋全拙云:“格調清苦,不繩于格律,時有奇趣、真意,大抵如梨洲所稱雪嶠圓信之詩。”評釋如乾云:“因事寫物,寓境寫情,較少冥搜苦討之痕跡,不葛藤,不蔬筍,于康熙叢林間亦為一作手也。”這些評點文字較清晰地揭示出僧侶文學的發(fā)展脈絡,相當一部簡明的釋家文學史。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該成果系學界首次全面而系統(tǒng)地普查并敘錄存世的釋家別集的專著,不僅為現(xiàn)存釋家別集提供一份完備的清單,亦是今后深入研究釋家文學的津筏,對于拓展和深化中國古代釋家文學研究,豐富學界對中國文學的整體認知,推進佛教史、思想史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社會價值:釋家別集體現(xiàn)了古代釋子能詩尚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全面系統(tǒng)地敘錄這些書籍,對于促進“佛教中國化”,提升當代釋子的文化水平,改善叢林風尚,亦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成果社會反響

           2014年,該成果曾以同名選題獲批了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2019年結項時被鑒定為“優(yōu)秀”,有評審專家認為“這是近年文獻研究、文學研究乃至佛教研究中的顯著成果,對推動相關學術領域的研究有重要作用”。該成果出版之后,在學界引起了較好的反響,“中華書局官網(wǎng)”“書目文獻”“宗教研究”等公眾號予以重點推介。著名文史專家、專欄作家周松芳《詩史研究的別一津梁:評<歷代釋家別集敘錄>》(載《上海書評》2023年4月7日),王彥明《評李舜臣<歷代釋家別集敘錄>》(載臺灣“中研院”主編《漢學研究》第四十一卷第三期),劉雙琴《釋家文學研究的“津筏”:評李舜臣<歷代釋家別集敘錄>》(載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主編《中國俗文化研究》),均高度評價了該書在撰者生平考證、版本考訂、詩文評賞等方面所取得成績,對推動釋家文獻、文學史、佛教史的研究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另外,南京大學鞏本棟教授主編的《中國詩學研究年度報告(2022)》在“卷首語”中,重點提到了該成果的價值,認為“其所敘錄,彌補了釋家詩文別集研究的不足,當可據(jù)信”。

           作者簡介

           李舜臣,1972年生,江西永豐人,2003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為江西師范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文科組副組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江西省“井岡學者”特聘教授,江西省“雙千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江西省優(yōu)秀中青年社會科學研究專家,江西省古典文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佛教文學和中國詩學。主持完成了《元明清詩僧研究》《歷代釋家別集敘錄》兩項國家社科基金,目前主持在研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明清釋家別集整理與研究》。在《文學遺產(chǎn)》《文藝研究》《文獻》《文藝理論研究》《宗教學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70余篇,出版了《歷代釋家別集敘錄》等專著四種。先后6次獲得江西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其中一等獎1次、二等獎3次、三等獎2次。

    《<唐宋八大家文鈔>在朝鮮文壇的傳播、再選與影響》

           由南昌大學韓東教授撰寫的論文《<唐宋八大家文鈔>在朝鮮文壇的傳播、再選與影響》,發(fā)表在《外國文學評論》2021年第1期,榮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

           成果簡介

           該成果的核心觀點是:(1)茅坤編選的《唐宋八大家文鈔》(以下簡稱《文鈔》)在朝鮮社會廣泛傳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文鈔》屬于散文選集,便于朝鮮人學習中國古文;二是迎合了朝鮮后期文壇對“秦漢古文派”模擬文風的反思意識以及由此興起的“由唐宋上窺秦漢”創(chuàng)作理念和用正統(tǒng)古文糾正稗官小品文風的實際需求;三是順應了十七世紀以來朝鮮“朱子學絕對化”學術思潮;四是得益于朝鮮正祖國王對八大家文章的推崇。(2)朝鮮社會對茅坤《文鈔》再選的過程中,不僅八大家各自文章的占比與排名發(fā)生了變化,不同體裁文章的占比與排名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因此,《唐宋八子百選》等朝鮮“再選本”的出現(xiàn),表明朝鮮社會立足自身文學評判、文化風俗與現(xiàn)實需求,引導士人們對唐宋八大家展開“針對性”學習。(3)隨著茅坤《文鈔》在朝鮮社會的廣泛傳播以及《唐宋八子百選》等各種朝鮮“再選本”的相繼問世,朝鮮社會開始普遍認同以“作家”為中心的散文編選方式,仿照《文鈔》以“八大家”為題而編選的朝鮮散文選集也開始增多,促進了唐宋八大家散文經(jīng)典地位的確立與散文選集編選意識的轉向。(4)十九世紀以來,茅坤《文鈔》在朝鮮半島的傳播,又與朝鮮民族自覺意識相融合,這一時期的朝鮮文人以“八大家”為題進行本國散文編選,無疑有試圖通過建構作家群來彰顯民族文學、塑造民族認同的考量。這種散文的編選意識,還一直影響到二十世紀初期朝鮮散文的選集編。

           該成果的創(chuàng)新之處:一是從朝鮮后期文壇對“秦漢古文派”模擬文風的反思意識,以及朝鮮士人黨爭與“朱子學絕對化”學術思潮的角度對茅坤《文鈔》在朝鮮文壇的傳播動因進行了考察。二是全面考察了《唐宋八子百選》等一批朝鮮后期對茅坤《文鈔》進行“再選”的珍貴文獻資料,揭示了各種朝鮮“再選本”的本土化特征,及其背后所體現(xiàn)的歷史與文化考量。三是系統(tǒng)考察了茅坤《文鈔》在推動朝鮮后期文壇有關創(chuàng)作方法與編選意識等方面的理念更新與轉變過程中的作用,并揭示了茅坤《文鈔》與19世紀后期以來朝鮮文人在散文編選領域塑造民族認同意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成果價值

           理論價值:一是為豐富明代唐宋派的研究體系提供新方向。進一步拓展了明代唐宋派的研究領域與內容,激發(fā)對當前研究的反思與更新,進而推進了明代唐宋派學術史的整體研究。二是為推動朝鮮文壇古代散文研究提供新視角。論文站在“東亞漢文化圈”的歷史高度,闡明了朝鮮后期文壇唐宋古文思潮與明代唐宋派的關聯(lián)與本土化特征,使得這一學術領域的研究得到進一步推進與深化。三是為促進東亞比較文學的跨學科研究提供新思路。論文采用了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對文學作品傳播背后的歷史文化基因進行綜合分析與考察,這為中國文學的域外傳播研究與中韓文學比較研究提供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研究模式。

           社會價值:一是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依據(jù)與路徑。朝鮮文壇古文的發(fā)展與唐宋八大家散文經(jīng)典地位的確立,深受茅坤《文鈔》東傳的影響,對這段史實及其價值進行挖掘,對認清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巨大影響與魅力大有裨益。二是為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參考與借鑒。茅坤《文鈔》在朝鮮社會的傳播與再選,屬于中國文化域外傳播范疇,對其展開事實分析與理論總結,可為當下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提供歷史經(jīng)驗。

           成果社會反響

           該成果在《外國文學評論》2021年第1期首篇刊發(fā),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程巍等國內諸多著名學者的認可。其中,曹順慶教授在《中國比較文學學術前沿:2021年學術進展》一文中,對該成果進行了介紹、評述。學術公眾號“桐城派研究”還對該成果進行了全文轉載與推廣,受到學界廣泛關注。

           作者簡介

           韓東,男,1988年11月生,四川蒼溪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現(xiàn)任南昌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朝鮮—韓國文學研究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東方文學研究分會副秘書長、理事,江西省文藝學會理事等職。2016年獲韓國漢陽大學韓國古典文學專業(yè)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中韓比較文學、韓國古典文學、東亞人文交流研究,近年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江西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等各類課題6項,出版編著《朝鮮漢詩選》,在《外國文學評論》《中國比較文學》《民族文學研究》等國內外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論文16篇,論文《<唐宋八大家文鈔>在朝鮮文壇的傳播、再選與影響》《十八世紀朝鮮文人與日本古文辭派的“李王”對話——以通信使筆談資料為中心》分獲江西省第二十次、第十九次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此外,還曾獲2022年江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二)與南昌大學青年崗位能手、哲學社會科學科研先進個人、優(yōu)秀本科生班級導師、黨史學習教育工作先進個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稱號。

    (編輯:洪冰)

    版權所有:江西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  贛ICP備06007514號 贛ICP備1007824號-1

    地  址:江西南昌洪都北大道649號  郵  編:330077  聯(lián)系電話:0791-88595983